有关如果当初没有爱上你看看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今天早上卯时,大多数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交节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具体时间是今天早上5点48分01秒。
冬至是二十四中第22个节气,冬季里的第4个节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同样都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古人认为冬至最为重要呢?因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气,代表着新的循环开始了,是大吉之日,“数九”也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在到达南回归线时就不再往南了,而是开始掉头往北回来了。因此,冬至这天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夜晚最长,影子最长,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天气将要开始进入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古时保暖措施没有现在这么好,冬天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漫长和难熬的。因此,古人为了挨过寒冷的天,采用了“数九”的方法挨过寒冬。“数九”是从冬至当天开始的,“一个九”为九天,等数到“九九”时,天气转暖,重新迎来“九九艳阳天”,就挨过寒冷的冬天了。
当然,古时也有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数九的,有“夏至三庚数头伏,冬至逢壬数九”的说法。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干支历法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从冬至当天开始数九更为方便。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古人留下的“数九”规律就是冬天寒冷的规律,是古人长期和自然相处总结出来的。
刨除古人的“冬至逢壬数九”的方法,按现在冬至当天为“一九”的第一天,叫“入九”。古人为什么要数九,要以九天为一“九”?而不像“数伏”那样,十天为一伏。或者是数“七”和数“八”呢?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至阳的极数,也是当时的一种认知吧。
“数九”歌有很多版本,都能够反映出温度的变化。像北方地区的“数九”歌是这样写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上面这个“数九”歌里的内容很容易就知道,一年当中什么时候最冷了。很明显,最冷的一段时间就是“三九”和“四九”这一段时间。并且,民间老话也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如果,最冷的“三九”都不冷,那么来年春天大概率会有“倒春寒”的情况,对来年庄稼生长不利。因此,人们还是希望“三九”和“四九”冷一些的。像农谚“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今年比较特殊,农历新年相比去年提前了11天,正好处在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四九”。我查了一下,2022年的春节是在“五九”的第七天,再往前2021年春节是在“六九”的最后一天,都是赶到相对暖和的一段时间。
今年过年怎么赶上最冷的一段时间了,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阳历的表征部分,冬至一般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或22日交节,时间上比较固定。并且,现在数九不是从冬至壬日开始数的,而是从冬至开始数的,春节又比去年提前了11天。所以,今年春节赶在了“四九”期间。
“数九”不只有数九歌,还有“九九消寒图”。所谓的“九九消寒图”其实就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从冬至起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完成了。
冬至在古代可是大节,一阳万物生,人们在经历冬至最长的黑夜后,天地开始由阴转阳,阳气渐长,代表着新的一个循环开始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称它为亚岁。
既然是传统节日,咱们在这一天要避免争吵, 一年了,大家过的都不容易,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好起来。有一句老话我认为说得非常有道理,是这样说的“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在古代冬至是最被看重的一个节日,即便家里再穷,也会借钱给家人弄两件新衣服,制备一些美食,一家人一同享用。吃完饭后,还要去祭拜祖先,走亲访友。并且,官府这一天也会开放一种叫“关扑”的赌博小游戏,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冬至这天开开心心的。
另外,过节肯定少不了吃的,北方肯定是吃饺子,不过也有例外,像山东有一些地方,冬至这天也会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在江南水乡,讲究冬至之夜全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还有南方一些地区,冬至这天会吃汤圆,汤圆中的“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有“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的美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