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迈向更健康更便捷新时代
随着消费者对“吃得安心放心”要求不断提高,调味品作为厨房刚需,质量安全与创新发展备受关注。近日,由中国调味品协会主办,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莲花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调味品行业食品质量安全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与会专家指出,我国调味品行业质量安全形势向好,要进一步推动行业建设,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与产品标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共同推动调味品产业向着更高质、更健康、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食品安全是调味品行业的生命线,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政策法规引导下,调味品行业不仅经营态势稳健向上,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白燕表示。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将调味品明确为“传统优势食品”,提出打造“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目标,从国家层面确立调味品的战略地位,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今年6月初发布的首批名单中,涪陵榨菜、郫县豆瓣、清徐老陈醋、镇江香醋、贵州辣椒制品、新疆番茄酱等调味品榜上有名。
今年以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法规、政策和标准文件,涉及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食品添加剂滥用综合治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等各个方面,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规定,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不含有”及其同义词宣传或介绍产品,推动包括调味品在内的食品行业强化产品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
在政策引领下,调味品产业发展蹄疾步稳。中国调味品协会对2024年中国调味品100强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百强企业生产总量为1645.7万吨,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1360.3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同比增长8%。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的各类食品监督抽检结果显示,调味品抽检不合格率(1.52%)显着低于总体食品不合格率(2.95%)。
一项项数据表明行业整体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与此同时,挑战仍存,消费群体、消费业态、消费渠道快速迭代,餐饮和食品加工创新发展需要等都对调味品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凤忠强调,调味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须依靠科技赋能,建议调味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全链条技术支撑,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业内企业积极引入现代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在守护产品安全的同时提升产品品质。“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俊松介绍,当前,圣恩股份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川菜产业资源,打造起集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生产基地,致力将高标准、高品质的川味调味品传播至全球,用科技推动中华美食全球化。
“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莲花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表示,莲花控股构建了“全链条、全过程、全员工、全周期”的严格质量管控体系,强化全链条技术赋能,重点在源头追溯、精准控制、供应链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确保了质量安全水平和产品品质。
李锦记酱料集团企业事务执行副总裁孔君道表示,李锦记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秉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严格把控,确保产品安全可靠。同时,李锦记致力于发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持续优化生产流程,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卓越的亚洲美食体验。
“提升调味品行业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白燕表示,中国调味品协会将继续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调味品行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引导行业生产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把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筑牢食品安全底线。
食盐中的主要成分钠,参与人体能量代谢、维持酸碱平衡及血压稳定,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但高盐(钠)摄入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糖也是如此,作为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糖是部分器官和组织的必需物质,但摄入过多可能引发肥胖、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等问题,增加慢性病患病风险。近年来,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日益提升,“健康化”成为调味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我国对减盐、减油、减糖十分重视,多年来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并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要求控制糖盐摄入;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明确要求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指出,国家统筹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三减”是重要方向,其中两项与调味品行业紧密相关,这也为行业发展提出了要求——行业健康转型不能以牺牲风味为代价,而是通过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全链条的生态协同,破解“减盐不减咸、减糖不减甜”的技术难题,实现口味与健康的平衡。
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调味品在其中承担重要一环。王凤忠表示,现今市场,众多消费者关注调味品的减盐、减糖等健康属性,“健康化”调味品在我国拥有广阔市场。AI技术在风味预测、传统风味数字化重现方面潜力巨大,风味组学、分子级味觉模型、核心菌种库等前沿技术将成为推动调味品开发的关键力量。
数字标签作为一种创新的食品包装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消费者的购物、使用体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研究员朱蕾介绍,今年3月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法规,首次明确数字标签的法律地位,给予数字标签合法身份,使其成为传递食品信息的新载体。
“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标签启动页面放大、语音识别、视频讲解等功能,并可以获取相关食品成分和使用说明,以及企业信息、食品安全和营养成分等信息,相比传统标签,数字标签阅读更加快捷便利,且不受版面限制,极大提升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体验感。”宫国强指出,对企业而言,其不仅是突出产品优势的信息展示平台,更是科普宣传和拓展应用场景的新渠道。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类调味品,不少消费者有做饭热情,但缺乏选择与烹饪技能,在烹调过程中,各类调味品加不加、加多少、何时加并不十分明确。”宫国强表示,数字标签可将其视频化、场景化,将产品优势、使用教程、菜谱打造等纳入其中,使其成为年轻人的“数字导师”,为调味品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海天味业、安琪酵母、圣恩股份等企业已在数字标签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例如,安琪酵母通过数字标签展示产品在中餐、西餐中的多种使用场景,有效拓展了产品应用边界。“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600款产品应用数字标签,在政策法规技术层面均走在全球前列。”朱蕾表示,数字标签绝不是简单的信息平移,其在调味品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既能赋能企业发展,也能满足消费者的便捷需求,期待业内企业积极参与,使其在提升消费便捷性、赋能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