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纳瓦罗真的假的?
现在又被医生告知,要想保证母亲今后的生命质量,就必须再做一个心脏搭桥手术才行,至少还要再准备几十万。
我这个发小,其实经济条件并不差,一年 20 多万的收入,按理来说不至于到找别人开口借钱的地步,这次主动开口,说明确实是遇到难处了。
借钱吧,知道治病是个无底洞,还上这笔钱遥遥无期,自己手头也没那么宽裕,而且自己也有一家老小要养。
首先感谢这位朋友对哈叔的信任,我很能理解你内心的纠结,我之前也遇到过和你类似情况,最后处理的方式也和你差不多。
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在现实面前,没法和年轻一样把情谊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
另外,1 万块虽然看似不多,但每一分都是我们的辛苦钱,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相信你的朋友也能理解你的难处。
毕竟,疾病、事故、意外都是人生旅途上的暗礁,指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遇上,我们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家庭做好打算不是吗?
那是一位 30 多岁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在 ICU 里仅能维持生命,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但还记得大家都叫她 九床 。
果然,没过多久,9 床不得不提前出院。出院前几天,她全身浮肿,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着管,上着呼吸机。
9 床脸上的笑意顿时凝住了,怎么要拔管子?她说不出话,但眼神里满是疑惑,她将目光从医生移到一旁的丈夫身上,丈夫看向床畔的监测仪,没有说话。
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扯了扯丈夫的衣角,终于,他的丈夫说话了咱们回家治,真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待下去了,亲戚都借遍了 。
护士要伸手解下她嘴上的呼吸面罩,她一把抓住呼吸管子,惊恐地望着医生,再望着丈夫。管子插在嘴里,她无法开口,可是她很清楚,这是救命的管子,哪能拔掉?管子在一天,她的生命才能维持一天。
当医生最终伸手拔掉她身上的插管的时候,她抓住医生的手终于慢慢地、无力地松开,眼泪一直在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看着心碎。
生和死这个大命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去考虑,但当我们真正面临的时候,往往都会措手不及。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负担得起,谁都有要求医生马上做手术的底气,而不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
没进医院的你,根本不知道钱有多不经花。进了医院,你就会知道你的那点钱就像在长江里打了几个鸡蛋,根本拍不出啥浪花。
说实话,我们很难避免一辈子不遇到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冲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2、对于结余比较少、收入增幅比较慢的群体,应对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险配置齐全,用尽可能少的钱,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本文不推荐具体保险产品)
关注我的老粉丝都知道,一直以来哈叔都在建议大家一定要把保险配置齐全,那是因为,这些年我在医院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一份很便宜的保险就能解决的事情。
相信大部分人群都已经参加了城镇医保或者新农合,因而可能会觉得已经后方无忧,那你就错了。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根本就不够用。
目前医院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 100% 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比如免疫治疗药物 pd-L1 抑制剂,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都没进入医保,即便算上了赠药,进口药一年需要 13~14 万,国产 2 年需要 7.5 万;
有的读者可能又会想,一个人患上癌症、中风、心梗这类大病的概率太低了。哈叔只能说,你太想当然了。
你如果去查一查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你就知道,人一辈子中招这些大病的概率是 72%,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在四五十岁后发病的,但我们不能等到年纪大了才考虑这个事,那时要么保费太贵,要么就直接买不了。
关注我的朋友应该很多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相信,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治疗费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掏的起的,就算掏得起,那又得花多少年来追回这笔损失?
可以这么说,没保险的家庭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球,遇到冲击整个家庭就碎了。而有保险的家庭就像是一个皮球,即使被打压也能够弹起来。
但保险不能瞎买。保险本身是有很高的门槛的,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因为不懂相关知识,买错保险,最后赔不了钱的,大有人在,哈叔见过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了。
为了避免大家掉进买错保险的坑,在此,哈叔再次向大家郑重推荐我们的老朋友,一家靠谱的第三方保险咨询服务平台:
他们平台的保险专家都非常专业,哈叔体验后感觉确实很不错,建议大家在挑选具体的保险产品前,都先去找他们做个全面的了解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