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痛止哪!止痛药是怎么找到“痛点”的?看完后不敢任性了……
,指的是皮肤、躯体、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和内脏神经末梢等外周伤害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痛觉,比如刀割、棒击、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刺激。
还有一种疼痛,是炎性疼痛,是指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疼痛,简单来讲,就是你疼的地儿“发炎了”。
这时,止痛药就要出马了。以常见的布洛芬胶囊为例:进入胃后,会在胃酸的作用下,10~15分钟左右胶囊外壳会被溶解。
从胶囊里出来的小颗粒,也就是布洛芬本体“顺利”进入血液,并搭上血液“顺风车”前往全身各处寻找目标。
它会使用“排除法”挨个上门询问器官疼不疼。找到了“痛点”目标后,就要去解决疼痛的“罪魁祸首”。
药物并没有对前列腺素动手,而是和产生前列腺素的“环氧化酶”结合,阻止更多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起到镇痛效果。
第一类中枢镇痛药一般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各类剧痛,比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
此类药物在临床上受到严格管制,一般患者不会有机会接触到。我们只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和规范治疗下,无需担心成瘾的问题。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缓解疼痛,不会让大脑兴奋,产生离不开的感觉,因此也不会存在成瘾性的问题。
彭雪英表示,用药咨询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疼痛阈值特别低,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就随便吞止痛药,不够了还会加倍服用。对此,她表示千万不能任性。
有些疼痛是身体在报警。若在不明确痛因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止痛药,虽然短暂地止住了疼痛,却掩盖了原发病,不利于患者和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
此外,止痛药都有一个“封顶效应”,即在效果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增加剂量,也不会提升止痛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