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锦绣前程这是不是真相?
国庆假期,珊珊三丫头来到佛山三水看“西甲”,感受到这座城市人们对足球的热爱。赛事结束之后,我就留在三水游玩。
三水河口镇,在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其处在三江交汇的中点特殊地理位置,这也是当年把河口镇定为三水县城的原因……这样的位置和经历,让三水河口沉淀了着厚重文化底蕴,留下了非常多的历史遗迹和故事,同时,三江交汇形成非常美丽的渔家风光,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渡口小镇。可能是这里距离广州比较远的原因,现在除了三水本地人外,知道三水河口的外地游客并不多,所以说河口是一个“小众”的宝藏旅行地。在这里闲游,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珊珊三丫头的这趟河口镇行程,就有发了一座“奇怪”的半江桥,这座桥梁似乎违背了常规,没有横跨整个江面,而是在江心处戛然而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或许会觉得这只是个传闻。但实际上,这座桥却是真实存在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传说。
珊珊三丫头是从看“西甲”的云秀山体育馆出发来到河口镇,两地的距离并不远,只有几公里,驱车大约只需花费了十来分钟,沿北江边的大堤一直向前驶,然后看到“渡口小镇”几个字,旁边还有一块“百年邮局”的指示牌,就把车往指示牌方向走,先是看到“百年邮局”这座民国建筑,旁边就是半江桥。
只见桥口有一个拱形牌坊写着“河口客运站”,因为目前在对半江桥正进行维修保护,所以上桥口被封闭起来了。于是,珊珊三丫头绕到桥身的一边,找到了一个适合的角度看清了这座“半江桥”。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桥依然让我感到“奇怪”:只见半江桥从江的一边开始,与其他桥梁不同,这座桥并没有横跨整个江面,而到江中央就中断了,桥末一座三层高的建筑,让人一眼便知那就是桥的终端位置了。因为现在江水退出原来的位置,所以在现场看,整座桥其实基本上都是在陆地上了,只有末端位置还在水中。我的个人的感觉是:与其说这半江桥是桥,不如说这是一座桥形码头。
我们都知道,一般桥是会架设在江河湖海上,目的是让车辆、行人……能顺利通行。那么,河口镇的半江桥为什么要这样建呢?是烂尾工程还是特别设计?终于,在桥头一侧,珊珊三丫头通过挂在桥身上两块牌子找到了答案。其中一块是佛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另一块牌子介绍桥的来状况和历史。
原来,河口因为位于三江汇流处,每年春夏三江水涨,河口的街道就会被淹,到了秋冬季节,河水会降落,水面距离岸边又远……这样的情况,无论是水涨还是水落,船要泊岸都很困难,当旅客和货物需要上落时,就只能借助小艇,十分不便。
于是,1936年,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后来曾在抗日期间与日军血战的余汉谋拨款20万元,在河口建造了“半江桥”,它原本是计划军用,因此规格极高,我站在路边望向半江桥侧面,钢筋水泥柱子交错支撑桥体,能感觉非常稳固,桥宽3.8米;长237.5米,由江岸向南伸出至江心。江心终端建成三层楼室,两侧有上落台,可以根据河水深浅调整旅客与货物的上落水涨时可从桥面上落,水浅时可在下层上落。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河口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体现了当时设计师的巧妙和智慧。可惜当桥建成后,日军侵华,三水河口失陷,半江桥始终没作为军用,最终转作了民用。
后来,珊珊三丫头在半江桥的江边闲逛的时候,与当地渔民闲聊,还听到了半江桥的修建的另外一个版本:据说,余汉谋原是广东高要人(今肇庆),他母亲思念儿子的时候,就要从肇庆坐船来到河口,再从河口的广三铁路到广州,余汉谋为了方便母亲,也为了方便来往客商,就决定修建这座半江桥,于是,半江桥在当地人口中还有另一个名字:孝母桥或“顺母桥”。
从1936到2023年,半江桥走过了87年的时光,即使现在在维修保护,但依然能感觉桥体的沧桑。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上河水浸泡,经历战火……但即使如此,能在八十多年时光中依然屹立不倒,也可见桥的质量是相当过关的。在1949年之后,三水县的重心逐渐由河口移至西南,西南渡口也随之兴起,半江桥渐渐没落。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不再有船停靠,这里曾经一度荒废,到处杂草丛生……所幸的是,珊珊三丫头这次来,看到现场的维修保护工作已进入尾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开放游客重新上桥参观了,让人充满期待。
参观完半江桥之后,珊珊三丫头会继续穿梭在河口镇的老街小巷,希望会有更多惊喜发现,敬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