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与有温度的文物进行时空对话
走进“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 与有温度的文物进行时空对线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11月18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自治区文博院主办,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欧亚考古工作坊承办的“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展。为何举办这个展览?展览有哪些特色?展览在美术馆举办有何深意?对此,记者采访了特展联合策展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开幕式上,陈凌介绍展览情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这个展览从策划筹备到布展完成历时近一年,旨在通过梳理新疆考古发展历程与重要考古发现,展现新疆历史文化科学准确梳理的过程和辉煌成就,同时也展现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考古一线艰辛探索的历程。”陈凌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向前辈致敬,同时勉励新一代考古人传承扎根田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1927年,黄文弼先生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赴新疆开展考古工作,为蹒跚起步的新疆考古奠定了基础。近百年来,几代新疆考古人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执着坚守、艰辛探索、敬业奉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历程。
特展以新疆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为纵轴,以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横轴,通过“心伤暗夜尽劫灰”“蓝缕筚路启朝华”“规模渐具开宏阔”“前行砥砺至高远”四部分,展现绵远厚重的中华文明以及新疆考古人知行合一、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引领观众与历史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陈凌说:“新疆的考古事业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大支撑,新疆考古工作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本次展览共展出从旧石器时代到汉晋隋唐各类文物180余件,如何在展览中有温度又有深度地呈现新疆百年考古历史?这是陈凌布展中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特展不是告诉观众有什么文物,而是希望能够解决观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考古人有专业知识,但观众也有自己的专业和强项,在这里可以通过展览和观众平等交流对话。”陈凌说,在考古人眼中,碎瓦片石、残篇断简和国宝文物具有同样的价值,因为它们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人们如今看到的精美文物,很多是当时老百姓的日用品。这次特展,从有温度的文物开始,通过一件件当时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物品,尽力还原历史的面貌,增强文化自信。
在人们印象中,文物展览通常会放在博物馆展出,而此次特展特别安排在了美术馆。对此,陈凌解释,考古有历史的美感,希望把文物看做艺术品,营造一个美的氛围。出自唐代司空图执笔《二十四诗品》中的“载瞻载止”,赋予这个特展诗性气质。展览中,隋唐时期的铜杯、东汉时期的“长乐明光”锦残片、宋元时期的泥塑花等文物,不仅可以看出那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也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美学追求。尤其是小河墓地出土的一顶毡帽,高帽圆顶,羊毛材质看上去细腻又柔软,帽身装饰有红色线绳,帽子一侧插有漂亮的羽毛,色彩艳丽,今日看来依然时尚无比。
展厅入口处一面巨大的黑白照片墙让人们印象深刻。照片中,考古人或拿着手铲在田野发掘,细细触摸历史;或在认真修复破损的文物,让文物完好如初;或透过古人生活印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照片墙中间,写着“考古考古,千辛万苦;万人如海,我在其中”。观众们驻足其中,感受新疆考古百年发展历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付出的智慧、汗水和辛劳。
陈凌透露,在为期两个月的特展期间,会邀请考古专家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举办考古论坛和公众讲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观众传达考古知识,让各族观众深入了解新疆考古工作的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