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冒险王看看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2015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江苏省徐州市发出全国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我国不动产登记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25年3月1日,是《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施行十周年,也是全国首本不动产权证书颁发十周年。十年来,不动产登记从“分散”到“统一”,从“纸质证书”到“电子证照”,服务各行各业、造福千家万户,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服务和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动产登记“保护产权、保障交易安全、便民利民”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着增强。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2200市县实施“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惠及1800万群众;近2100个市县开通“带押过户”业务,累计办理“带押过户”40多万件,累积涉及卖方抵押金额(过桥资金)6000多亿元;累计773个重点区域实现自然资源登簿“上户口”,涉及25个省份,覆盖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林区、水流、湿地、森林、无居民海岛、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 。
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自然资源部推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通知》(国办发〔2019〕8号),全力推进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行信息共享集成、流程集成或人员集成“三个集成”。制定26种流程优化图,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深化税务、登记业务高效协同,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与税收信息互联互通,将不动产登记信息作为核税依据,推动综合窗口向“一窗办理、集成服务”升级。目前,全国设置综合受理窗口1.2万多个,向银行、法院、公证、等机构及乡镇延伸服务点11万多个,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比2015年的30个工作日压缩了83%。
落实国务院“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样本。2020年5月,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协同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意见》(自然资发〔2020〕83号),推动全面实施线上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推广使用电子证照及电子材料,加强登记金融纳税协同,全面实施预告登记。各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效能提升,切实便民利企。目前,全国2600多个市县推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
1.建成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建成全国不动产登记“一窗办事”平台,编制建设指南,形成上下联动、属地优先、部门协同、省级统筹、国家支持,基于信息共享集成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体系。各地建立不动产“网上(掌上)登记中心”,推出网页版、微信版、自助终端版网上申请平台,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登记服务24小时不打烊。
2.推广使用电子证照及电子材料。在不动产登记中推广使用电子签章、电子合同、电子证书证明,通过共享获得的信息以及当事人提交电子材料的,可不再提供纸质材料。加快推广电子证书证明在税收征缴、贷款审批、户籍管理、加快推广电子证书证明在税收征缴、贷款审批、户籍管理、教育入学、公证等方面的社会化应用,逐步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
3.拓展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提升跨域办理服务水平。全国所有市县均实现了商品房预售和抵押涉及的预告登记、登记资料查询、抵押登记三项业务“跨省通办”。深化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省通办”改革,支撑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一体化“跨省通办”示范样板,并逐步向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拓展。
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是群众和企业在不动产买卖等活动中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查询结果也广泛应用于抵押贷款、教育入学等多种社会化场景。推进线下和线上查询相结合,不断丰富窗口、自助终端、公众号、网站、APP等查询渠道,满足企业群众多样化查询需求,有效防范交易风险。持续提升登记数据质量,夯实信息查询基础,完善在线查询服务。推动在线可视化登记信息查询改革,实现“图属一致”,查询更加直观、便捷。探索不动产权利人线上授权委托查询和利害关系人线上查询。完善法律制度,修改《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明确电子介质的登记信息查询结果证明与纸质介质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为在线查询提供制度支撑。
在项目建设各阶段,探索将不动产登记与审批并联办理,推行“交地即交证”“成交即交证”“竣工即交证”“交房即交证”,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2024年,自然资源部、国务院国资委、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9号),主动向前延伸不动产登记服务,通过强化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在项目供地阶段实现“交地即交证”;在土地转让阶段实现“成交即交证”;在项目竣工阶段实现首次登记“竣工即交证”和商品房分户“交房即交证”;有抵押融资需求的,合并办理抵押权注销、新抵押权设立、抵押权变更等,实现“抵押即交证”。目前,全国累计已有2200市县实施“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惠及1800万群众。
自然资源部积极贯彻落实《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关于带押不动产转让新规定,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创新改革,避免企业群众支付过桥资金,降低融资难度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会同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29号)。截至目前,近2100个市县开通“带押过户”业务,累计办理“带押过户”40多万件,累积涉及卖方抵押金额(过桥资金)6000多亿元。一是以点带面,持续推进“带押过户”。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同一银行金融机构、住宅楼不动产先行,逐步向其他市县、跨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业及商业等类型不动产拓展“带押过户”服务。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带押过户”模式。各地按照自然资发〔2023〕29号文明确的新旧抵押组合办理、分段办理、变更等三种模式,因地制宜推行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合并办理,优化办理流程,积极引入预告登记,防止“一房二卖”,防范抵押权悬空等风险,维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金融安全。三是深化协同,提升便利化水平。各地推进登记金融系统融合,加强业务协同,优化工作流程,实时共享信息,精简办事材料,努力实现登记、贷款、放款、还款无缝衔接,切实便民利民。不动产登记机构向银行金融机构延伸登记窗口,实现预告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业务合并办理,全面应用电子不动产登记证明,支持“带押过户”网上办、高效办。四是加强组织,防范各类业务风险。各地将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积极主动推进。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梳理各环节风险点,业务风险。各地将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积极主动推进。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梳理各环节风险点,制定应急预案,发布三方(四方)协议样本、风险提示、业务预警等方式切实防范风险。同步加强业务培训,做好宣传引导。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企业群众所需所盼,最大限度减少申请材料和办事环节,压缩登记办理时间,提升土地管理质量水平,努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环境。充分发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深圳等6个创新试点城市在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出台近百项改革举措。推广北京、上海“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网通办”、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发挥示范效应。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国登记财产指标跃升至全球第28位。
全国现有3000多个大厅、4万多个窗口、近11万登记人员。持续加强队伍作风建设,2018年开展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问题专项整治,2022年开展登记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坚持激励约束并举,2023年举办首届全国不动产登记技能大赛,2024年开展便民利民窗口建设,推出42名最美不动产登记人,24名不动产确权登记领域领军人才,深入开展“依法登记 保护产权”学习讨论,推动严格依法规范登记。全国部署开展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确定51项窗口建设标准,推出窗口建设工作成效显着的282个单位和383名个人。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自然资源部仍将坚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自然资源管理全局,以进一步深化统一确权登记改革为主线,以持续提升登记规范化和便利度为重点,以夯实产权底板、更好发挥作用为着力点,以加强法治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切实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