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不能和鱼虾同食?葡萄白霜是农残?假的
近日,柿子、葡萄等水果,大闸蟹等水产大量上市,一些说法也再度传出,如“柿子不能和鱼虾蟹类同食”“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有‘针眼’的螃蟹是被注水”等。这些都是谣言,不要相信。
真相: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曾发文指出,柿子内含有单宁(也称鞣酸)成分,未成熟柿子中较多,含量可至4%以上。当人体大量摄入此类高单宁柿子,且胃中存在丰富蛋白质时,两者会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能够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这正是有说法认为柿子不宜和鱼虾蟹、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同时食用的原因所在。但消费者吃到的柿子大多是成熟的,其单宁含量显着降低,因此与高蛋白食物一同食用并无大碍。
真相: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9月“科学”流言榜对此辟谣称,蓝莓、李子等成熟后,表面都会有一层白霜。这是水果自身产生的果粉,属于糖醇类物质,在水果表面分布均匀,不溶于水。它不但无毒,还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带白霜是葡萄新鲜的标志。
当然,如果农户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喷洒农药,也会有一层淡淡的白霜。分辨方法很简单,天然的果粉分布自然均匀,并不会覆盖葡萄表皮本身的颜色,只会让葡萄看起来更加漂亮;而农药白霜分布不均匀,其中还可能会有水滴状药斑。
谣言:近期是螃蟹成熟上市时期,有网友称,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怀疑是被注水、注胶或兴奋剂等。
线月“科学”流言榜对此辟谣称,螃蟹外壳极为坚硬,想要以穿透方式注入液体,势必会破坏蟹壳。一旦蟹壳被破坏,螃蟹体内脏器所处环境的渗透压会发生剧变,从而迅速致命,对商家而言得不偿失。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有文章指出,人体的酸碱性非常稳定,内部环境的酸碱度pH值不会受饮食而改变。食物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处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会发生显着变化。也就是说,食物被消化后,酸碱性已经被改变,不会对人体的酸碱性造成影响。临床上的酸碱失衡,往往是病理原因,而非食物的原因,需要及时就医。
线月“科学”流言榜对此辟谣称,所谓益生菌,是指从动物、植物、人体中分离出的正常菌群,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出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角度看,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但不代表益生菌越多越好,人体菌群应该保持在平衡状态,过度摄入不仅不会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还有可能扰乱肠道环境,产生严重负面作用,如腹胀、腹痛甚至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