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批量转让不良资产
据记者了解,消费金融公司转让不良贷款的工作在此之前就有政策的支持。2022年12月30日,银登网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本次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公开数据显示,9月底,蚂蚁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分别在银登网发布2024年第4期和第1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蚂蚁消费金融拟转让未偿本息5.9亿元的不良贷款,起始价5600万元,不到一折出售;北银消费金融拟转让未偿本息4751万元的不良贷款,起始价125万元。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4日,有13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个贷不良资产包超过了100期,资产总笔数超过200万笔,未偿本息接近2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3家未偿本息金额以及转让期数位居前三名。
具体来看,年内,中银消费金融已发布60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息超90亿元;招联消费金融发布20余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息超50亿元;北银消金已发布10余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息超39亿元。
从银登网数据来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近年来呈增长态势,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成交规模占比约为20%。例如,2024年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为321.5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成交规模65.2亿元,占比约20%。
“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有助于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金融资产良性循环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董希淼表示,2022年12月30日,消费金融公司首次纳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范围。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积极争取监管政策支持,结合公司发展需要,开立不良贷款转让账户,并稳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作为一项创新举措,有望在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竞价机制中稳步推进。
“总体来看,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很大,长期前景看好。特别是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市场发展将回归常态。2024年,消费金融的机遇大于挑战。”董希淼表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痛点是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平稳发展,特别是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众多,消费金融公司要想逆周期扩大规模,成本高、风险大。在数字金融时代,消费金融公司要加强科技投入,特别是要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效率。
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发布的数据,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大力推进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创新,实现业务全流程的网络化、贷款审批决策的自动化、客户服务的智能化。其中,25家公司应用人工智能、14家公司应用机器人等最新科技,开展风险控制、贷后管理、运营管理、营销获客和客户服务,提高了业务覆盖范围、服务质量、运行效率和客户体验。
“除此之外,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在场景拓展上要持续创新,应建立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模式,持续覆盖更多场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各类成本。”在谈及具体措施时,董希淼表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非银机构监管司司长刘学生近日撰文提出,鼓励消费金融公司走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建设,持续提升自主获客和自主风控能力,降低对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增信类合作机构的依赖,持续压降贷款利费水平,助力提升传统消费、新型消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时报。金融时报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金融时报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国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分行组织当地金融机构集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反洗钱宣传在行动”主题宣传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