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冲了上百亿书会涨价吗?
作为全国近百家出版机构的「图书集散中心」,涿州有大大小小数百个库房,上千万册图书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据业内人士估算,此次受灾造成图书出版行业的损失,或许达到了百亿码洋(指书籍定价乘以数量得到的金额)。
自然被带动起来,相关从业者达到数万人。2017年开始,北京市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战略」,主要目的是把「非首都战略定位功能」的一般性产业迁移出去,以缓解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大城市病」。
虽然图书出版符合「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但与之相关的印刷、仓储等产业,附加值不高,符合一般性产业的迁移条件。
一线城市的人工及仓储成本较高,如把部分低价值环节外迁出去,既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又能增加周边地区就业岗位,也算是「双赢」。
综合各种因素,北京的图书相关行业,陆续外迁到了临近的天津、河北等地,逐渐形成了京津冀图书产业链。
当然,如果没有天灾因素,这种产业链转移是非常成功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今年这场暴雨会如此严重,让近百家图书机构的库房遭遇灭顶之灾。
这同样要核算一下成本收益,如果卖书的利润足够多,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提升防护措施;反之成本太高了,经济上划不来,就没有必要。
策划出版方,指针对市场化需求对选题进行策划、编辑和制作的环节(包括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
各个出版机构的业务布局不太一样,基本上都位于中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收益分配比例,差别也较大。
当初这些图书公司把仓库搬离北京,本就是为了省点钱,现在为了防洪再增加库房建造成本,显然不划算,还不如迁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实际上泡过洪水的图书无法对外销售,由于纸质书的塑封会留有排气孔,并非100%密封,书籍被污水浸泡后,残留的细菌容易产生霉变,很难二次利用,通常都要当报废品处理掉。
因为当书籍进入仓库后,就会变成企业的存货,正常情况下,一旦存货被销售出去,就会增加公司的利润,反之存货报废的后果,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举个例子,有一本图书进入仓库,假设其成本价是20元,「存货」入账价值为20元,然后出版机构给中间商(批发商或零售商)
的发货价格是30元。销售完成后,企业的利润表会产生一笔30元的「营业收入」,同时结转存货,计入一笔20元「营业成本」,利润增加10元。
一旦这本书进水无法销售,企业的存货就会计提一笔20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时利润表计入一笔20元的「资产减值损失」,但因为没有销售收入,结果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20元。
估算整体损失达到百亿元,但报表上的存货是按其成本入账,也许实际损失会比这个金额小一些,但数字也依然非常可观。最后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接下来出版机构为了挽回损失,会不会对图书进行涨价呢?
毕竟书籍不是必需品,普通大众类书籍一旦定价太高,很多人未必会买,反倒是某些小众冷门图书,哪怕定价偏高,也会有固定的消费群体购买。
当然短时间内由于图书供应紧张,导致现存的一部分稀缺书籍价格可能会上涨,大家最近买书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知不觉,简七读财已经十岁了,你有没有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和简七相关的理财故事,或是你有哪些想对我们说的话,快来告诉我们吧~
这句话即可~其他内容可自行发挥,不限制时长和内容。丰厚礼品等着你!视频一经选用,即可获得简七读财团队送出的实物定制周边、会员VIP以及积分等精美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