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老无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啥道理?
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吗?这个农村俗语,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局限性,时代造就了人,不同的时代,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贫穷的年代,经济落后,生活物质匮乏,孩子生育得越多就越贫穷,必将出现这种结果;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生活物质丰富了,子女的观念改变了,当然产生的结果又一番天地。~~
在那过去贫穷的年代,这一农村俗语基本上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社会因经济发展程度差,农民普遍生活水平比较低,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一家生育的孩子达到2~3个,有了超生孩子,或者在解放前,农村社会生育没有限制,一家十个八个孩子的不在少数。这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关系,农民经济落后,生活困难,物质条件薄弱,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的时候,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非常艰难,农民家里孩子生育得非常多,生活就更加困难。农村父母艰辛地把孩子拉扯长大成人后,为了生活,将他们分门立户,让他们自己融入社会,谋求生活养活自己。到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不能够养活自己,需要子女来赡养扶养。这时候子女因自己的生活也难维持,大多数子女也在养育自己的后代,哪有财力去赡养老人,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谈不上老有所依,因为子女必须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谋求生活和养家糊口,把父母玄挂在一边,不闻不问。因此,农村就有了这个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这里三个子女,并不一定是三个,而是提多个的意思。所以,这一农村俗语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没有那个贫穷的社会,就不会出现这种俗语。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这一俗语就脱离客观事实了。现代社会就不同了,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力越来越强大了,农村经济越来越发展,农民日常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物质条件得到了满足,农民也就开始富裕起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农村的精神文明也必将得到大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农村孩子都知道怎样地去孝敬父母,让年迈的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从而发展到老有所乐。农村人在这个时代,根本不需要耽心自己养老的问题了,在这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既有子女的赡养,又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完全能够幸福安康地安渡晚年。所以,农村俗语“生儿别生三,生三没有家”在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