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好书推荐《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8册)
浙江是我国名闻遐迩的丝绸故乡,敦煌则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自唐代开始,浙江又因丝绸经海上运输日本,成为海上丝路的起点之一。1900年,敦煌学兴起后,中国学者首先“预流”者,即是浙江籍的学者罗振玉与王国维,随后几代浙江学人奋随其后,为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浙江大学关于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年初,向达先生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从事西域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1942年8月,方豪先生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主讲“中西交通史”和“元史”课程,后来出版的史学名着《中西交通史》,就是在浙江大学历年讲义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20世纪80年代,黄时鉴先生在历史系带领团队成员从事中西关系史研究,出版了大量学术论着,培养了一批中外关系史方向的研究生。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浙江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优势,于2015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编出版了《“一带一路”读本》和《“一带一路”一百问》。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丝路文明研究的核心学术团队,于2016年组建成立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丝路文明研究团队的成员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团队的集体成果“敦煌学与丝路文明”还入选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
此外,丝路文明研究团队编辑出版的《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全套计划出版40种,目前已经出版25种,且有多种重印。其中5种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将以11个语种出版),1种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并整体向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输出了繁体字版权,已在台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13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从2016年开始创办《丝路文明》学刊,每年一辑,已经出版7辑,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同时还以学术研究反哺教学,主持承担“敦煌学与‘一带一路’”通识核心课程群,在全校开设通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
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基础上,2020年8月,浙江大学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名单。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后,我们在继续编辑出版《丝路文明》学刊和《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的基础上,还主办了“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邀请海内外着名学者前来切磋学术,加强本团队成员对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的把握。
《丝路文明》学刊的编辑出版和“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的开办,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大力支持,也进一步加强了我们与国内外学界的联系与交流。为了感谢海内外学者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我们编辑了《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丝路文明》主编。兼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敦煌学、丝绸之路研究,着有《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我们这代人的学问》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研究西北史地就需要研究丝路文明。西北丝绸之路输送的不仅是丝绸,往来的不仅是贸易,这条路上还承载着来自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人的情感和文化,是串联亚欧非百年文明的纽带。
本书上编为“于阗史探研”,下编为“和田出土汉文文书释录 ”。作者从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探究开始,对西域独立的绿洲王国于阗,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与汉文化及敦煌文化的交流、考古文物及文献释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唐宋时期于阗的历史和文化,进而肯定和凸显了于阗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展示了中亚丝路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徙多河考、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早期的察合台汗国、11—13世纪中亚社会经济研究、古代东西贸易中的中国陶瓷、中国古代图籍中的亚洲海域等十二章,可以帮助读者对亚洲文明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书中还大量引用了详实的史实资料,在为研究结论提供充分佐证的同时,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这一领域的宝贵财富。
本书主要介绍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作者从“汉代丝绸之路民族文化”“汉代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料丛考”四个方面研究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接、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方面的历史效能和文化价值。
本书将6~8世纪中亚“地区活跃的交通与贸易置于欧亚东部地区2的广城空间中来重新把握,以揭明它的实际状况与兴盛原因。交通与贸易不只是人的流动与物的交易,除了与生产和消费、文化、信息、技术的传播有关外,也与广阔地域的政治统治和地域形成等问题密切关联。本书从中亚自身的视角入手进行探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中亚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遗迹与历史。全书以山西太原西南王郭村发现的虞弘夫妇合葬墓考古资料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以虞弘夫妇为代表的古代中亚粟特人的入华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包括鱼国的登场、鱼国之谜的探索历程、虞弘家族及其生平、虞弘墓志中的改刻和佚缺之字、虞弘所戴鱼头冠的新发现、漕国与并州——“鱼”之关联、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在研究范式与方法上力求新的突破,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主要通过对敦煌吐鲁番文献、考古文物以及其他西域出土的大量写本文献、佛教经典的考证、研究,对中古中国或传统中国(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知识、信仰世界及其历史作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对传统中国的“知识-信仰”架构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思想土壤作了考查,进而对中国中古时期的礼仪、宗教、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对古代中国政权的合法性构建作了深入探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丝绸之路南道,指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东西向交通要道。作者从五个方面来探究丝绸之路南道的兴衰、变迁及规律,利用东西方文献和考古材料,对各个地点的历史与地理,包括其地名演变、地望变迁、思想文化、物产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