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的营养价值详情介绍!
元宇宙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市场,在多个领域都能看见元宇宙的身影。但是各种概念和信息交织混杂,给关注此领域甚至在相关领域从业、创业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未来一到五年内,一些行业的虚拟世界或将会具有一些或显着的商业价值。那如何在元宇宙生态中抓住硬件上的角色?在元宇宙领域中未来发展的重点将会是哪块呢?
行研社为此创建了“元宇宙+”行业圈。圈内汇聚了业内研究员、从业者和投资人,在圈内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合作、资源对接。
在12月22日,行研社连线到圈内人士清博元宇宙研究院副主任方雨先生,直播分享了当前元宇宙生态的现状和机遇。下面是连线精彩干货。
给大家讲讲VR。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线上做交流,即便开了摄像头,大家可以看到PPT,可以看到我的脸,但并不会觉得我和你是在同一个空间里的,我们之间还是有距离的。但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我搭建一个场景,比如一间餐厅,欢迎大家都来光顾还原真实世界。这里人来人往,面对面的场景,有交流、有互动、有展示,还有买卖。虽然人和人之间相隔万里,但通过XR这些设备,它带给我们的沉浸感可以让你更加真实的感觉到我就站在你面前,甚至还可以跟我握手拥抱。
所以虚拟现实VR和3D电影的区别就在于使用者和虚拟现实之间它产生的互动感。比如说我们看一部3D的战争电影,观影的话可以很真实的看到场景。但是我们带上VR虚拟现实的设备,你甚至可以在战场上捡起一把枪。参加进这个战争中,真正的做到身临其境。
AR顾名思义,给现实做了一个增强版。简单一点,就是将图片、视频物体,包括声音这些等等,映射进现实环境中。VR就是带你的精神进行穿越。AR就是在原本高楼林立的现实中,再迭加一层。MR其实和AR很像,大多数人会把他们搞混淆。它其实可以看作是VR和AR的结合体,因为它指的是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后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
MR明显差别在于它既有虚拟环境,又会有现实世界。举个例子,你在家里带上MR设备看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人物不在传统屏幕中,而是在你眼前的家里,不管你走到哪,他都会在你的面前进行表演。基于XR设备的保有量不高,还不能普及到所有人,手机和电脑算是现阶段最合适的替代方案。大多数公司目前就是直接在手机上安装APP,或者通过网页端进入。这算是大众接触元宇宙最简单的一个方式了。
现在入口有了,我们进了元宇宙世界之后能看到什么呢?首先,就是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是元宇宙存在的前提,没有虚拟空间就没有元宇宙,而虚拟空间又分为场景化空间和平台化空间这两类。最简单的且目前应用最广的,就是场景化的空间。
比如说时装的秀场、品牌的展会,还有党建馆。这些带有明确主题和功能性的空间,我们叫做场景化空间。大家可以看看一下这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们为皇帝祭祀大典做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不仅包括虚拟空间,也包括了祭祀的整个流程。整个空间覆盖了三大场景。可以说,既有实体元素的复刻,又有文化元素的出现。既有线上积淀,又有线下实体承载互动的功能。既完成了IP的线上趋势,又落地了沉浸式的体验。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悖论,大家会有疑问,既然和现实世界无异,我们为什么要用元宇宙呢?因为他不仅可以体验线下互动的场景和功能,并且在线上你还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进行一场对赛。同时,你还可以利用各种线上的一些功能。比如说打赏、直播,用一些道具来增加这种互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这是元宇宙可以带来和线下空间不一样的感受。这是它的一个优势所在。
当然,这也会引出来三个问题。第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我对我在元宇宙里的形象,没有代入感,我不能确定这个是不是自己。第二个社交认定的问题。在一个形象元素过于繁杂的社交体系里,个体和个体之间是很难有认同感,很难产生共同话题的。就好像你面对一个恐龙,你很难跟恐龙产生认同感,很难跟恐龙去交流事情。第三个对平台的开发和运营具有巨大的一个挑战。显而易见,毕竟元素太多了。或者说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对它进行宣传造势。
没有作品和人格天赋傍身的虚拟IP是否能够立得住脚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这个才是品牌方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否则它只会沦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又一个替代品而已。最后一类数字人比较特殊,它是通过真身复刻自然的样貌形态来AR驱动的。我不觉得它是虚拟人,它其实应该算是我们自然人真正在虚拟世界里的分身。因为它和我们共用一样的形象,一样的声音。通过知识库的建立,也和我们拥有一样的认知体系。未来我们可以再通过脑机,和我们的数字人之间共享的就是完全一致的数据和信息。这不就是我们的分身吗?这也是清博提出的天人元宇宙的概念,就是新生、仿生、永生。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走出元宇宙时代下的困境。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现在已经从增量进入存量市场。大家都在找出口,找流量。而以上种种技术,都是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迈向空间互联网时代的工具。
只有实现了平台和场景的互通,实现了C端用户的内容Z再创作,实现了与现实世界无异,甚至更多的玩法,这一切才有意义。
不能只是平台自己的自嗨,技术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否则都只不过是自己做的空中楼阁而已。但问题是,有很多人被科幻电影洗脑了。有很多天马行空,自以为成真的想法,认为你想象中的场景就是元宇宙应该有的样子,但总得给科技的发展一点时间。
就像我们现在也想象不到10年后的XR设备,是不是像戴眼镜一样方便。20年后的XR,会不会只是一副隐形眼镜?所有元宇宙的内容全部都可以集成在这一副隐形眼镜里面。我们完全可以抛弃手机,通过这副眼镜,做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所有事情。那世界上的一切就变成一个虚实相融的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甚至无法理解,2020年的我们没有元宇宙,是怎么生活的?就像我们现在也无法理解古人没有空调是如何度过春夏秋冬的。
元宇宙不过是把这些技术通通整合到了一起,搭建了一个共融共生的生态体系而已。帮助这些技术找到了一些落地的出口。帮助科技发展找到了一个向前推进的抓手。
所以大家一直在说,不要高估元宇宙未来3到5年的进步,也不要低估元宇宙未来5到10年的发展,底层技术的迭代其实是很快的。这个更新速度我作为行业内的人士来说,基本上几天之后再去看,整个行业,又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一个不一样的面貌。
但是现在又有很多人抱有一个悲观的看法,觉得人们会沉迷在元宇宙里无法自拔,毕竟它是一个沉浸式的,是一个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的一个事件。我们想想看,是不是每一次的新事物总会遭到这样的质疑。比如说电视、电脑、电话、手机,甚至我妈到现在还经常说我感冒,就是看手机看的,头疼也是看手机看。其实没必要对新兴的东西抱有这么大的敌意,因为他也不会因为你的敌意就不会到来。
元宇宙只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而不是替代品。科技的更新迭代,是为了提高现实世界的幸福感,而不是相反。
所以现在各国都在推元宇宙的建设,我们中国好几个省市也发布了很多的政策导向。元宇宙带动各行各业正在一路狂奔的发展起来。我们也要相信,人类的进步就是靠不断的自我变革去发展的。最后再强调一点,所有的技术都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没有内容,你的技术就只是一个空壳。
圈内汇聚行业从业者、研究员、投资人,在圈内相互交流、学习、讨论、分享,定期开展行家连线活动,感兴趣的可以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