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NotFound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雯婷):数据显示,造成中国人均死亡前10位的疾病病因或危险因素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占到1/3。多位医学领域学者在21日举行的第三届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指出,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报告,慢性病在全世界死亡率中高达87%,其中在中国造成这些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烟草、过度饮酒等一系列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陇德介绍,未来10年,中国慢性病的发病数还将快速增长。
“刚刚发布的心血管病报告(2013),心血管病现患人口就3亿。另外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350多万人,每年仅仅住院费用心脑血管疾病500亿,这个经济负担也是非常重的。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10年到2030年,我们慢性病的发病数会增长2到3倍,如果这个数字如果变成现实的话,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能承受得了吗?而且快速增长就是这10年,所以应该说我们是重任在身,非常紧迫。”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到2025年把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25%。对此,中国也于2012年由原卫生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对各种慢性病防控及专业人员配备提出明确目标。王陇德指出,防治慢性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
“慢性病防控中间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当然是健康知识、理念、技能的不足。作为慢性病防治的主力军,我们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医务人员,吸烟是全球公认的重要的可预防的慢病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医务人员吸烟率还在40%,美国医务人员吸烟率3%,英国6%,我们还40%,一个社会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下不去,这个社会想控烟就是一白话。可以说健康教育是疾病防控的最主要的关键因素,仍然没有广泛开展,所以健康行为形成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