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信息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报名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挂靠网

热门关键词: 

  安徽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几百米的街道,聚集了20余家量子企业。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均诞生于此。

  拐过几个路口,便是科大讯飞、中科类脑等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中国声谷”。从提供知识问答、整理会议纪要的认知大模型,到面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断服务的智医助理,再到通过声纹判断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产品,千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这里拔节生长。

  10年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高新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仅为三成左右,如今,这一比例上升至超七成。作为新兴产业集聚地,合肥高新区“创”出新动能、“闯”出新天地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演讲稿在半空清晰成像,演讲更加轻松自如……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典礼上使用的“空中成像提词器”,让现场师生啧啧称奇。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能够让提词画面浮在空中,只有正面使用者能看到,配合自动翻页系统,让演讲体验更舒适。

  走进东超科技的展厅,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应用引人入胜:在医院,医生可以进行非接触式查看档案、操控设备,减少交叉感染;在小区,点击空中按钮,便可自动开启垃圾分类站的投递门……科幻电影中的“隔空触屏”成为现实,东超科技年产值超亿元。

  回首来路,东超科技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下半年,刚生产出国内第一块负折射平板透镜,韩东成就耗尽了启动资金。

  困境中,合肥高新区组织的“合创汇”路演比赛带来机会。经过评估,东超科技获得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800万元投资。“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得以继续优化空中成像技术,持续推进产业化落地。”韩东成说。2020年初,东超科技研发出第一个成熟产品——非接触式电梯交互终端,只需点击空中按钮即可操控电梯。

  作为初创型企业,想要顺利进入市场并非易事。在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合肥高新区又将东超科技的产品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名单中,投入医院等应用场景。“这给我们提供了‘出圈’机会,发展壮大的信心更足了。”韩东成说。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要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两条创新主线,聚焦源头技术挖掘、优化科创服务,加快项目孵化培育。“今年我们正式启动‘新质企业高成长培育工程’,将提供‘源头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力争到2026年,新质企业群体数量实现倍增,突破3000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走进位于中科大先研院未来中心的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迎伟介绍:量子智能印章能够自动识别用印人、时间、地点等信息,用印数据实现量子安全加密传输存储,帮助解决政企印章移动监管难等问题。

  “最开始我们主要研发物联网智能印章。后来,有客户提出更高等级的加密需求,这要用到量子加密技术和操作系统,但企业研发能力有限,挺犯难。”童迎伟说。

  得知这一情况,中科大先研院很快为云玺量子牵线搭桥:需要量子信息技术,帮助对接科大国盾和国科量子,满足客户高端加密需求;需要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帮助介绍龙芯中科,使产品从原有的印签管理发展成自主可控的量子安全云办公系统;需要产品安全认证,就协调联系科大网络安全测评中心,提供全方位安全评测。

  今年,云玺量子预计销售约2万套智能印章,营业收入比去年增长两倍。眼下,他们正加强与中科大合作,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实现视觉分析防遮挡、转移、抽换等功能,满足客户升级需求。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创新资源,而创新资源相对稀缺,这就需要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增强创新协同性和效能。

  在合肥高新区,中科大先研院、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布局,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户运营。

  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他们成立了“科大硅谷”工作专班,支持一批前沿性、颠覆性科技项目在合肥高新区转化、孵化。同时,定期举办“链通高新”活动,强化需求摸排与场景谋划,建立产品服务需求库,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在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模型,其后拖着12条长长的海洋拖缆。2023年,这艘深水物探船完成了我国自主装备首次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其中,中科采象为中国海油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通过物探船搭载的成套拖缆装备‘犁’过海面,以地震波信号实现对海底地层的‘CT’扫描,便能看清海底的油气储层。”中科采象总经理张可立介绍。

  公司起源于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早在20年前,核心团队就投身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批专利,甚至做出了装备样机,但这些成果却始终未能走出实验室。

  究其原因,过去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按无形国有资产管理,难以赋权给技术发明人,转化审核流程非常繁琐。

  畅机制,疏堵点。几年前,合肥高新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如今,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先赋权再转让的方式,让渡给科研团队,允许自主成立公司,再通过约定收益的方式,实现了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张可立说,新模式让大家敢闯敢试,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这些年,合肥高新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研活动的种种障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项目持续落地。截至今年7月,合肥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超2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近300件,位居全国前列。

  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竞逐新质生产力,更多的创新“种子”在合肥高新区结出硕果。(丁怡婷 刘志强 韩俊杰 王云杉)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年来首次修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有新变化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目前参数水平最高超导直线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