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信息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报名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挂靠网

热门关键词: 

  近日中国气象局表示,可以确认厄尔尼诺将卷土重来。对我国的影响而言,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

  2023年6月10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国际大巴扎,游客戴着遮阳帽、墨镜等防晒用品游览景区。当日,乌鲁木齐市最高气温达37℃,该市米东区部分区域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评估报告:持续近三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让人谈之色变的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到来。报告预测,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概率高达98%。这五年气温平均值高于过去五年的概率也为98%。

  当地时间2023年5月28日,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流冰呈现“螺旋形”。受区域冷气团和低压系统以及与厄尔尼诺相关的影响,鄂霍次克海的冰面积每十年减少约9%。

  通常全球最早受到厄尔尼诺影响的是热带太平洋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北美和东亚、南亚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说拉尼娜对南半球影响更大的话,厄尔尼诺则对北半球的影响更加显着。持续的暖水使得气候异常持续时间更长。加拿大西岸和美国西北部地区在5月中旬突破历史同期最高气温记录,以至于引发了严重的山火。热带气旋“摩卡”携狂风暴雨袭击缅甸,致当地逾140人死亡。

  当地时间2023年6月8日,加拿大,航拍West Kiskatinaw河岸野火。(视频截图)

  厄尔尼诺的出现,必然会造成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加强、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为显着。上一次超强厄尔尼诺发生在2014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其间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创造了全球1850年以来历史最暖纪录。

  “厄尔尼诺有利于打破我国目前降水‘南旱北涝’的局面,长江流域降水可能会增多,冬季暖冬气候概率增大。”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说。厄尔尼诺对我国汛期气候的影响,通常在其出现之后的第二年变得更加显着,因此可能在2024年最为明显,当然这也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时机有一定关联。

  2023年6月10日,江苏南通,海安市墩头镇东湖村,民兵防汛应急抢险突击队在运送装土的编织袋,进行封堵坍塌圩堤演练。

  2015年至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也是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以来最暖的状态。尽管过去三年里出现了具有冷却效应的拉尼娜现象,起到暂时遏制全球升温的作用,但厄尔尼诺的发展很可能导致全球气温出现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温度纪录的可能性。

  当地时间2023年6月13日,洪都拉斯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因水力发电不足,该国开始实行电力配给。

  当地时间2023年6月8日,孟加拉国巴里萨尔,一名工人在一家冰厂搬运冰块。高温期间,孟加拉国对冰的需求增加。

  当地时间2023年5月2日,老挝巴色,东南亚酷热的天气与热浪之下,一家商店的地上摆满了销售的电风扇。

  目前,东太平洋表面暖水发展很快,全球最早受到厄尔尼诺影响的是热带太平洋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北美和东亚、南亚国家也会受到影响,持续的暖水使得气候异常持续时间更长。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2日,美国俄勒冈州,一个孩子在喷泉里玩耍降温。美国靠近太平洋的西北地区超过1200万人将遭遇高温天气。

  当地时间2023年6月12日,墨西哥瓜达拉哈拉,气温飙升新高,人们试图保护自己免受强烈的阳光照射。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专家米歇尔勒赫表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比先前大部分此类气候现象的形成时间早一两个月,“给了它增长空间”,到冬季发展为强厄尔尼诺的概率为56%,达到超强程度概率为25%。英国气象局长期预报负责人亚当斯凯夫说,过去几个月的预测显示,厄尔尼诺今年年底可能达到最强,如果届时出现强厄尔尼诺,2024年将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并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暴雨或干旱风险增加”。

  据美国有线日报道,包括巴拿马在内的中美洲大部分地区过去数月遭遇罕见干旱,湖泊河流水位骤降、缺水日益严重。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警告说,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比往年更早出现,预计今后数月仍将缺少降水,干旱情形会更加严峻。受缺水影响,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数月前将大型船舶吃水最大深度由15.24米下调至14.48米,后来又下调至13.56米,本月13日更进一步下调至13.41米。外界普遍预期,这一限制可能自本月25日起继续下调至13.26米。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愈发严重,极端热浪、干旱和洪水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地球的许多系统都受到气温上升的压力,一些系统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气候临界点,极地冰川崩塌、永久冻土融化、季风系统破坏以及森林和珊瑚礁死亡等现象正在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各方亟须采取务实行动,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