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宝幸运星主题曲这样理解正确吗?
当代的书法创作是以展览为中心的,出现了诸如跟风获奖作者、唯技法论等一些弊病。但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展览对书法创作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展览盛行的环境下,才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实力派书法家。
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张胜伟,就是一位通过在展览上一次次入展、获奖而享誉书坛的。除了具备书法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以外,张胜伟还是中国书协的副主席、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在当代所有热衷于参加展览的书法创作者中,或许没人能够比得过张胜伟的成绩,他曾在连续在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上5次入展,并在其中两届获奖。要知道,兰亭奖每4年举办一次,他在20年间,可谓是每投必中。
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上,张胜伟的成绩仍然极为亮眼:两次获得国展最高奖,连续四届入展。书坛中人可能都知道入国展有多难,像张胜伟这样持续入展获奖的,除了具备极高的创作实力外,还要在十余年间保持进步的状态。
能够在全国大展获奖,当然能证明张胜伟具备很高的创作实力。但是想把创作状态保持十几二十年,却是很难的。当代书法创作风向变化很大,可能这两年盛行小草书风,几年后又流行起大字行书了。
所以说,处在书坛顶端的这些作者,一定也是有“逆水行舟”的感受的——你不进步,就会被时代风尚淘汰。张胜伟能够在书坛长胜不败的原因,就在于其书法既古且新,这正是中国书协在十一届国展时提出的“植根传统,守正创新”。
植根传统,是很好理解的。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书法必须以古典经典法帖为根本,无论你在艺术上具有多么敏锐的嗅觉、多么充足的才气,通过临摹古代经典打下扎实的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
守正创新,意思就是说书法创作除了有出处、有来源之外,还不能完全描摹古人,否则只能算是“集古字”,而不是真正的创作。所谓创作,就需要有作者自己的思考,需要手上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
张胜伟的书法,以行书最为擅长,他在兰亭奖以及国展上或最高奖的几件作品,都是带有颜体意味的行书。
张胜伟的行书,与传统二王那种悠扬细腻、典雅秀美的行书,有着不同的意味。在用笔上,转折多用折笔,所以方圆兼备,增加了字的稚拙与深沉。
在张胜伟的笔下,追求的不再是顺畅与流利,而是顿挫相间、提按分明。相较于比较清新明丽的行书,张胜伟的行书中多了雄浑的气象、宏大的格局。
在对书法有着较高审美能力者眼中,张胜伟的书法是融汇古今的高手之作,而在一些对书法一知半解、不明所以的爱好者眼中,很容易被误认为写得丑。可以说,想要欣赏张胜伟的书法,还真是需要一些专业眼光的。
当然了,张胜伟的书法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其字写得比较松散,只是写少字数的作品的话,问题还不算不太明显,可一旦创作长篇、多字数的作品,问题就会显得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