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zhènɡ)钧(jūn)邓(dènɡ)赛(sài)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曾有上海公园2位退休老人因为俄乌冲突 立场不一,而大打出手,一位头戴灰色礼帽,穿着得体的老人绑着的纱布上沾满了血迹。
也有多年未见的同学聚会,谈及俄乌战争,挺俄挺乌的观点不一,互相看不起,有同学当场掀翻桌子气愤走人,饭都免吃了。
而昨日更是荒唐,朋友互相约好开车一起香格里拉去旅游,轮流驾车,不至疲惫。结果在车上,谈及俄乌战争,两个大男人争得面红耳赤,可谓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之后,两个人沉默,过了一会,车子在马路边停了下来,开车的兄弟冷漠地说,我们不要去了,兄弟一场,后会无期,各自保重。说完,车子疾驰而去。留下不知所措,尴尬无比的“乌粉”。
朋友说,关注政治,并懂得政治的朋友,更厚道,更善良,更能明辨是非。关注政治的人,才值得深交。政治与与未来子子孙孙的命运都息息相关,哪怕我们老百姓加个油,都可能与政治有关,不关心政治的男人,我骨子里瞧不起。
首先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伤及无辜老百姓的。其实历史的血腥,从来都被帝王将相的功成名就所掩盖。而上战场的老百姓的梦想是为国为战,为梦想而战,为正义而战,无论是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他们都会这么认为。除非,他是被迫上战场的。
美国历史上公认的三位伟大总统:华盛顿起家于独立战争、林肯享誉于美国内战,里根总统在1983年果断出兵格林纳达,推翻新成立的共产政权。于美国而言,不打仗的美国总统不是好总统。拿没发生战争来炫耀,恰恰说明了只会谈交易而不会做总统。
有网友留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仅仅是为避免战争带来的伤害,那抗日战争就该放弃?反法西斯战争也该放弃?同情归同情,原则归原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该打的时候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打。
事实上,任何战争都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的革命,战争可以推翻一个不好的政权,推翻之后,老百姓或许可以过得更好。
战争开始,号称中立,其实质偏向俄罗斯的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塞尔维亚、巴西等国家,目前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6月12日至23日,北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军演习,以美国为首的25个国家的250架军用飞机和1万名士兵参加,瑞典和日本作为非北约成员国也参与其中。
拜登力挺乌克兰,公开在与苏纳克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正在通过提供战场所需的支持,并帮助乌克兰获得长期的和平免受侵略。”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画面,记者问俄罗斯人愿不愿意为国家捐躯打仗,回复都说,愿意。然后记者拿出名单让他们签名,登记好等待召唤,被采访的百姓立马掉头走。
此外去年征兵之初,许多俄罗斯男人故意割断自己的腿,被成为残疾人,宁愿每天坐在轮椅上,其目的就是为了不上战场。
而乌克兰主动参战人诸多,其中有世界冠军,运动员,明星,家庭妇女,选美小姐,模特等,当然最终大部分人沦为了炮灰。
近日,我看到了一个让我很悲伤的画面。Yaryna的父亲和未婚夫都在乌克兰武装部队服役,与俄军战斗中阵亡牺牲。Yaryna决心直面悲伤,于是参军。她说,“我参军是为了度过我个人的悲伤。战场上的军事环境可以提供治疗和安慰。”我看到Yaryna年轻美丽的脸上,堆出的非常自然的笑容,看着看着,我真的流泪了。
我记得看美国大片《珍珠港》时,有一个镜头我印象特深。日本飞行员要进行轰炸了,发现地面上有小孩在玩,就向小孩儿挥手,大喊:你躲开,我要扔炸弹了。美国人拍的战争电影,好像不会丑化敌人,很少把敌人刻画成魔鬼。他们认为,敌人也是武士、也是骑士,也是英雄。
挺俄还是挺乌的这样的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是可以撰改的。比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他哭得稀里哗啦,因为他实在不想让安娜死掉,可是如果安娜不死,他不知道安娜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她活下来。再者,如果安娜不死,也许《安娜·卡列尼娜》就没有如今的经典了吧?
我的作家朋友曾这样对我说,之所以中国文学界再没有真正的大师了,他们不是不知道写,而是太知道什么可以写,而什么不可以写,而什么可以点到为止,所以,中国丧失了创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