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的解释止的意思汉典“止”字的基本解释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6)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又【广韵】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静也。【礼·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动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又心之所安为止。【书·益稷】安汝止。【孔传】言当先安好恶所止。《正义》曰:止谓心之所止。《大学》云: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好恶所止,谓此类也。
又乐器。【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註】止者,其椎名也。【书·益稷】合止柷敔。【郑註】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与趾同。【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经】韩流麟身,渠股豚止。【郭註】止,足也。【前汉·郊祀歌】获白麟,爰五止。【师古註】止,足也。时白麟足有五蹄。
照母 支思韵 上声 纸小空;中古音照章母 止韵 上声 止小韵 诸市切 三等 开口;上古音黄侃系统:端母 咍部 ;王力系统:章母 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