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信息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报名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挂靠网

热门关键词: 

  美国之所以不愿意向乌克兰提供远程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不是因为他们不同情乌克兰军队,不愿意给被俄罗斯远程导弹随意轰炸的乌克兰一点“反击手段”,而是因为这种武器可能会导致俄军在前沿地带的迅速溃败。

  阿列斯托维奇表示,只要想明白,美国当前还没有计划好如何处理俄罗斯彻底战败后的“后普京时代”的国际秩序,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及北约没有向乌克兰提供相关的远程武器系统。

  我们也不知道,这位总统办公厅主任先生是否是因为临近跨年而喝了不少的伏特加,所以才将美国军援问题简单等同于“美国愿不愿意”。

  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文官先生对300公里的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评价如此高,甚至将其视为可能会迅速导致俄军溃败的“神兵利器”。

  事实上,数百公里射程的战术导弹对于俄军而言有的是,甚至乌克兰军队在战前也装备了圆点系列战术导弹系统,论射程和威力,这些苏制导弹甚至要高过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但似乎乌克兰军队的战术导弹没有在战场上发挥非常明显的作用。

  这个新闻其实相当有意思,但有一点这位文官先生的确说对了结论,那就是美国不愿意俄乌战局迅速分出胜负。

  第一,俄乌战争的持续,将会以外部压力的方式强行将欧洲和美国粘合到一起,这对于拜登而言属于“重大政绩”。

  从上台以来,拜登的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特朗普时代,唯独与特朗普时代有明显区别的也就是在处理美欧关系的基本思路上,拜登强调维持“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如今,战争已经打响,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至少要比特朗普时期亲密,且拜登做到了特朗普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让欧洲国家自发的增加军费支出,这给了未来某个时候美军适当收缩在欧洲驻军规模的可能性。

  第二,欧洲的“再武装”离不开美国。欧洲的确有能力生产尖端武器装备,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即便如此美制武器也是多数欧洲国家的青睐之选。

  当前想要强化国防的不单单只有德国和法国,而是整个西欧外加上部分中东欧国家。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到底是选择价格昂贵性能优越的欧洲产品还是选择价格稍微便宜一点但还能获得白宫附加承诺的美制武器,答案不言自明。

  这可不是老调重弹,目前我国民航客机大单已经确认交给空客公司完成,美国波音公司等一众公司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抢到欧洲的军火订单。

  第三,美国必须时刻考虑俄罗斯可能采取的极端性措施,尤其是在战争当下。在2010年,西方普遍认为莫斯科不敢出手克里米亚,可克里姆林宫就是找到了机会强行下手了。

  2014年,西方普遍认为顿巴斯的民兵会很快在乌克兰政府军的攻势下败下阵来,可最终俄罗斯支援部队下场直接在1年时间内打残了乌克兰政府军主力。

  在美国看来,目前俄军尽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也说不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之中。在这种相对均衡的博弈状态下,莫斯科会不会再次“兵行险招”,谁也说不准。

  与普京关系密切的俄罗斯智囊杜金的在12月30日接受的采访之中明确指出,俄罗斯不会接受战争失败的结果,如果俄罗斯彻底失败,那么“世界的延续就没有意义”。

  这句话该怎么解读,相信西方听得很明白,战争已经开始,俄罗斯不会轻言停战。战与和的问题不是美国一家说了能算。

  至于被乌克兰方面奉若神明的美制武器,从9月以来的战场态势发展表明,俄军已经找到了方法来应对西方援助的远程武器的方法。

  在9-10月的攻势之中,乌军装备的美制火箭炮系统的确对俄军前沿及浅近纵深的弹药仓库、物流集散点构成了威胁,并且成功实施了有效率的打击行动。

  但从11月以来,这种现象被明显遏制,乌军开始使用手头上不多的苏联库存无人机改装“巡飞弹”来攻击俄罗斯境内的目标。

  美制战术导弹给了乌克兰,最大的问题是乌军可能会获得对俄方境内目标成规模打击的能力,俄军会怎么报复,会不会使用更强力的武器乃至于迈过“核门槛”?

  目前时间已经进入了2023年,但俄乌战争依然没有停火的迹象。军事专家的战前预测大多明显偏离了战争的实际进程,除此之外经济和金融专家预测的俄罗斯国内秩序全面崩溃的走向也没有出现。

  这场奇怪的战争让一众专家汗颜至极,但也属情理之中——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俄乌双方在打,但实际上介入战争的却是两个国家集团。

  对于接下来战争的走向,尤其是普京有没有可能结束战争的同时保存俄罗斯的“体面”,《金融时报》等一众媒体做了多样化的预测。

  大体上也就三个结局:乌克兰全面收复失地但损失惨重、俄罗斯遭遇决定性战败以及战争维持现有僵局持续下去。

  乌克兰如果要全面收复失地,仅仅是靠乌克兰的人力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北约不仅需要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甚至是升级武器装备的援助力度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增加乌克兰战场上的“欧洲志愿者”的数量规模。

  经历了多轮动员的乌克兰,实际上面临的局势亦有诸多不可控因素,只不过2022年下半年以来大家都在关注乌军发起的强力攻势了。

  俄罗斯第一轮动员的部队还没有出现在战场上,酝酿之中的2023年春季攻势也没有发动,打起来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很难预测。

  12月31日,普京已经向位于罗斯托夫的俄罗斯南部军区司令部授予了新组建部队的旗帜,这意味着俄军第一阶段动员已经非常接近完成。

  对此,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12月校内学术刊物也指出,当前乌军面临最为紧要的问题是恢复全国交通网,并且解决部队战线前推后始终未能解决的后勤补给效率低下的问题。

  问题反正是指出来了,但解决不解决得了就不知道了——俄军2022年年底的策略就是摧毁乌克兰的主要基础设施,削弱乌军各项军事活动的效率。

  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俄军春季行动后,双方重新回到一个僵持局面。2023年双方打打杀杀的同时,战线可能会再度转移到乌克兰中部,至于说俄军彻底打败乌军,可能性也很低。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指出,持续性的进攻消耗了乌军的机动力量,实际上目前乌军已经没有多少旅级部队可以在前沿自由机动。

  俄军在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的战斗尽管最终没有达成战术目的,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消耗掉了乌克兰最后几个可以机动作战的陆军旅。

  这种情况相当微妙——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的勒热夫战役,德军指挥官莫德尔尽管挫败了优势数量苏军的攻势,但也同时消耗掉了本来应该被用于支援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方向的德军预备队,使得斯大林格勒方向发生了有利于苏军全局的变化。

  就算不与俄罗斯合作,自己走自己的路,也不是最佳选择。美国可不是什么善茬,你不跟他争,他逼着你争,你以为是点到为止结果人家是来者不善。

  美国作为域外势力,将不断崛起的中国视作挑战自己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竞争者”,主张对中国进行遏制。同时,美国始终将俄罗斯视为欧亚地区的潜在霸权,主张通过北约发挥自己“遏制欧亚地区霸权”的作用。因此,美国积极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合围中国,借助北约东扩压缩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从而弱化中俄两国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并分化中俄。

  对于我国而言,跟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发展有助于以中俄关系为拉动力,促进我国在欧亚大陆的广泛地区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

  在欧亚地区,中国和俄罗斯是有关键影响力的大国。在中俄两国的引领下,欧亚地区诞生了诸多区域性国际组织或合作机制:融合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以加强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为目标,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各领域合作的上海合作组织;以内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政策协调一致为目标的欧亚经济联盟;旨在提高联合防御能力、协调军事行动、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促进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整合更广阔的“大欧亚”,实现欧亚大陆一体化的“大欧亚伙伴关系”。

  欧亚地区国家积极参与上述组织或机制,与中国、俄罗斯发展良好的国家间关系,并在多边层面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与中俄两国、与地区其他国家共同建设伙伴关系网络,加强协作与互利共赢。

  在这个多事之秋,中俄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给那些拥有安全领域诉求,但又不想陷入“北约陷阱”的国家指出了一条建立在深度互信合作基础上的解决路径。

  作为相互毗邻的全球大国,中俄两国安全合作首先以各自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导,保证本国政治、军事和国防、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信息等安全。同时,通过双方安全合作以及在上合组织等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保证地区安全,并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平台上相互配合,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两国安全合作在有些领域是“强强联手”,在有些领域则是“优势互补”,在另外一些领域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双方主动协调并形成默契,出现问题时积极寻找症结并尽早解决。中俄安全合作既是国家间安全合作的成功样式,也是全球范围内安全合作的典范。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美国牵头对中俄双方发起贸易战、科技战,构筑西方利益至上的“小圈子”,试图发起“新冷战”,拉帮结伙围堵中俄,干扰中俄发展进程,给中国带来全面系统性挑战。

  中俄之间不是结盟关系,但比结盟关系更加有效率,因为中俄在深度合作的同时也留给了对方灵活处置的空间。

  这才是真正让美国头疼的地方,什么领域中俄是铁板一块,什么领域中俄各有诉求,哪块牌子会翻出来个“王炸”?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